summaryrefslogtreecommitdiff
path: root/Master/texmf-dist/doc/latex/pkuthss/readme-src/ChangeLog-upto-1.3.txt
blob: 7f3d30b4d58a3e90e8bb2753454150da87185763 (plain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2011/12/21,ver 1.3(包括前面所有 alpha、beta 和 rc 版本):
--- 进一步重构,
	将核心设置集中于 pkuthss 文档类中,
	常见的额外设置集中于 pkuthss-extra 宏包中。
--- 统一宏的命名规则。
--- 支持使用 key=val 语法进行文档信息的设置,使文档结构更加清晰。
--- 设定 pdf 元数据时使用英文的文档信息,绕过字符编码的问题。
--- 在文档中加入一份代码的 listing,
	以尽量避免不断有人抱怨的文档类代码“乱码”的问题。
--- 去掉了 FAQ 部分,
	因为其中内容或是比较陈旧,或是已经在前面提到。
--- 重新选择 license,尽量减少对用户不必要的约束。

2010/11/30,ver 1.2(包括前面所有 beta 版本):
--- 支持 UTF-8 和 GBK 编码。
	支持 XeLaTeX(但不可和 GBK 同用)。
--- 较大规模重构:
	定义了一些新命令以实现一些重复的代码的功能,
	删除了冗余代码和一些用处不大的旧命令,调整了目录结构。
--- 将部分重复代码统一,
	并把一些将来可能引起不兼容的命令以标准 LaTeX 命令代替。
--- 考虑到现在的 ctex 宏包已经对中文排版的格式做出了较好的设定,
	并且已经较好地支持了 hyperref,
	删除了类文件中规定排版格式的部分代码,
	且去除了对 ifpdf 宏包的直接依赖。
--- 统一各处的长度单位,均使用 pt 或 em,以免引起困惑。
--- 从美的角度调整了部分排版格式,
	特别是去掉了所有用 poor man's bold 实现的“粗宋体”。

2008/03/13,ver 1.1:
--- 更正了“geometry”,将纸张大小设为“a4paper”。
--- 更新了 chaps/mydefs.tex,将“colorlinks”设为“false”,
	因为带颜色的链接在黑白打印机上打出来往往颜色很浅。
--- 更正了 chaps/sample.bib,将“SOURCE”改为“URL”。
	这样 BibTeX 虽然又会 Warning,不过这样概念上更正确,
	而且结果还不错。
--- 删除了 pkuthss.cls 和 pkuthss.def 的部分内容,
	因为最后的两个声明都不必装订到论文中。

2007/12/12,ver 1.0 rc4:
--- 将“\bibstyle”设为“chinesebst”。

2007/09/05,ver 1.0 rc3:
--- 封面页作了小的调整,当标题只有一行时也不会产生 Warning。
	现在的实现方法使用的是标准的 LaTeX box。
--- 加入了“graphicx”的版本要求。

2007/09/04,ver 1.0 rc2:
--- 在 preamble 部分现在可使用中文。
--- 更正了版心尺寸,即在“geometry”的选项中加入“includeheadfoot”。
--- 改进了 pkulogo.ps ,并提供了 img/Makefile。

2007/09/02,ver 1.0 rc1:
--- 由于“\ifx\pdfoutput\undefined”在 teTeX-3.0 中不起作用,
	改为使用“ifpdf”宏包。
--- sample.tex and chaps/1.tex changed accordingly。
--- Linux/Unix 的默认编译方式改为使用 pdflatex,见 Makefile。
--- 消除了运行 BibTeX 时出现的一个 Warning。

2007/09/01,ver 1.0 beta:
--- 最初的尝试。

# vim:ts=4:sw=4